打造國際創新資源要素接駁地——探訪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
日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一期)已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具備海關驗收標準。
11月3日,筆者實地探訪綜合保稅區大興及廊坊片區,4座海關卡口、海關監管用房、卡口附屬設施裝飾及機電安裝均已完成建設,道路設施已具備通車條件,具備驗收運行標準。
兩地三方共同建設管理運營,樹立協同發展新標桿
大興綜保區地跨京冀兩地,是全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域建設的綜保區。該綜保區于2020年11月5日獲國務院批復設立,規劃面積4.35平方公里。一期申請封關驗收面積1.904平方公里,其中河北區域占地面積0.936平方公里。
啟動申建工作以來,大興綜保區按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京冀聯合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控、統一考核”要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機制。北京、河北、首都機場集團兩地三方同頻共振,共同建設管理運營,推動綜保區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成為全球創新資源接駁地。
在大興綜保區東側的主卡口——3號卡口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的紅色標識十分醒目。這是河北區域唯一進出綜保區的通道,也是綜保區最大的卡口。
“3號卡口設置有十六條通道,包括十二條普通貨車通道、兩條超寬車通道和兩條行政車通道,可實現貨車和行政車輛的分開通行,同步安裝有車牌抓拍識別系統等智能卡口管理系統,能對進出車輛進行全天候監管。”臨空經濟區廊坊管委會自貿綜保推進部主任張雪彬介紹,大興綜保區主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都在河北區域,包括綜合業務樓、海關進出口業務申報大廳、海關查驗中心等。目前,大興綜保區(一期)申請驗收范圍已全面完成通路、通水、通電、通信、通燃氣、通熱力及場地平整,達到“七通一平”要求。
連接綜保區3號和4號卡口之間的東西向道路叫千斯路。“千斯路是綜保區內的主干道,由北京、河北共同修建。”綜保區北京區域基礎設施工程項目負責人楊明超介紹,“綜保區里無論北京還是河北區域的路燈、交通信號燈、步道鋪裝等設施的樣式都是一致的。”楊明超說。
據悉,大興綜保區北京部分基礎設施工程主要包括道路及市政管線、卡口及圍網、海關信息化平臺三大部分。為滿足綜保區運營功能、保障綜保區能源需求,園區周邊目前正在建設7條市政道路,預計明年全部具備使用條件。
采用高效通關模式,促進國際國內高端要素交匯
筆者在大興綜保區公共庫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北京區域1-4號公共庫主體建筑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外圍配套設施建設,預計年內全部完成。
大多數機場的保稅功能區和口岸功能區相對獨立,進口貨物要先抵達口岸區報關,才能進入保稅區。“我們年內將在保稅功能區和口岸功能區之間建一條區港聯絡通道,實現保稅功能區與口岸功能區無縫連接。”北京新航城綜保區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招商總監邢永革介紹,聯絡通道建成以后,兩個功能區融合在一個系統內,將加快貨物的流轉速度,為企業節省至少1小時的時間,打造國內最高通關效率。
據北京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緊密對接兩地政府,積極參與指導大興綜保區的產業規劃和建設工作,引導適合綜保區功能定位的項目入區,以打造“監管最有效、通關最便利、設施最先進、管理最科學、資源最集約”的綜保區為目標,探索建立“一個系統、一次理貨、一次查驗、一次提離”的區港一體化監管模式。
大興綜保區將充分發揮“區港一體”、京冀共建的特點,推進綜保區與臨空經濟區、自貿試驗區融合發展,以口岸和貿易功能為基礎,以數字經濟為引擎,促進國際國內高端要素交匯,建設“雙循環”格局重要承載區和京津冀地區協同創新展示窗口。
在加速推進封關驗收工作的同時,廊坊片區管委會聯合大興片區管委會積極推動綜保區公共庫、生物醫藥研發孵化器等首批社會投資項目落地,助力打造高精尖智能制造中心、生物醫藥保稅研發中心、國際供應鏈集散中心、高端消費展示交易中心、類海外環境試驗中心五大特色中心。
“目前已有總投資59.6億元的10個項目擬落戶綜保區。”臨空經濟區廊坊管委會自貿綜保推進部主任張雪彬介紹,這些擬入區項目不乏一些國際國內相關領域的頭部企業。
今后,大興綜保區將充分對標新加坡、香港、迪拜、仁川等國際一流自由貿易港,發揮綜保區開放型經濟平臺作用,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綜保區一體化發展,打造京冀協同合作標桿,將綜保區打造成為國際創新資源要素接駁地,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的集成融合、海陸空跨境物流信息互通共享、京津冀地區高端消費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