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率先探索出“碳匯”治理新模式,讓城市中的“疤點”變“亮點”,裸露土地變身花海綠廊。
在市區北京路與山海路交會處,這個美麗的小花園曾經是一片裸露的建筑渣土堆場。之前傳統的治理方式主要是覆蓋防塵塑料網,但防塵網容易老化,需定期更換,且破損后的防塵網會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這個渣土里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要去種樹種喬灌木的話,一個是成活的問題,二是養護的問題,這種渣土不利于植物的生長,尤其不利于喬木的生長。”東港區城市管理和綜合行政執法局“碳匯”項目負責人牟濤說。
如何破解治理難題?今年3月份,東港區依托東北大學技術研發團隊,率先在全市試點,通過超高溫好氧發酵處理污泥技術,推行“碳匯”裸土治理項目,將市政污泥等有機固廢進行高溫發酵,施加在裸露土地上,不僅改良了土地品質,也解決了有機固廢填埋焚燒帶來的污染問題。
東北大學技術研發團隊“碳匯”項目負責人王文沛介紹說,下邊是渣土堆,上邊這一層就是用超高溫好氧發酵完的產物,他們就嘗試著用各種比例,用超高溫好氧發酵的產物來摻混比進行實驗,結果從草到花,慢慢長出來了,達到一個美化綠化的效果。
在超高溫好氧技術的生產車間有三個料倉,里邊裝著污水處理廠產出的污泥和輔料,二者經過一定比例的混合之后,在傳輸帶上加上超高溫好氧發酵技術的核心菌劑,在發酵車間經過7到15天的堆肥發酵之后,產出能夠使建筑垃圾殘土的土質得到明顯改良的發酵產物。也就是依靠它,建筑垃圾渣土堆上能夠長出大片美麗的波斯菊。
日照市污泥生物處理廠污泥研究中心副主任惠強說,采用這個高溫菌劑能縮短污泥的發酵的周期,對污泥中的病菌、蛔蟲卵起到更好地消殺作用,對污泥的無害化處置更有利。
通過利用超高溫好氧發酵處理污泥技術,東港區已治理30萬平方米的裸露地塊,并且選擇耐旱、耐寒、耐光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進行撒播,不僅有效抑制了揚塵,而且美化了城市環境。
“通過實際的實驗看,我們的成本是每平方米十二塊五六左右,如果是按照綠網覆蓋的話,成本每平方能達到十四塊錢左右,這樣從一定程度上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還美化了環境,改善了空氣。”牟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