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情況。據了解,2021年10月19日,國家公園管理局函復同意《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方案》,標志著黃河口國家公園從創建準備階段進入創建實施階段。目前,省市聯合成立工作專班,全力推進任務落實,打造全國首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
劃定35.23萬公頃范圍
核心區面積超過一半
據介紹,目前,省政府與國家林草局成立了局、省領導任組長的聯合領導小組,省自然資源廳與東營市委市政府聯合成立工作專班,共同推進國家公園創建工作。
堅持科學規劃,區域范圍更加優化。將黃河口區域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口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口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等8處自然保護地進行了整合優化,科學劃定黃河口國家公園范圍35.23萬公頃,全部位于東營市河口區、墾利區境內,其中陸域面積13.71萬公頃,海域面積21.52萬公頃;同時,還劃定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面積18.4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52.26%;一般控制區面積16.8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7.74%。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去年以來已實施9個項目
近年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在濕地修復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統計,2017年以來,自然保護區修復濕地面積達1.88萬公頃。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92年10月,總面積15.3萬公頃,是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由于歷史原因以及黃河來水來沙量減少等因素疊加影響,自然保護區內部分濕地功能退化,植被發生逆向演替。對此,山東以自然修復為主,編制實施《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專項規劃》,堅持以生態的方式治理生態。
2020年以來,組織實施了濕地生態保護修復、互花米草治理等9個生態修復項目,生態補水3億多立方,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修復各類濕地15.9萬畝,初步構建起河、陸、灘、海連通體系。建設鳥類棲息繁殖島36個、魚類棲息地10處、植物生態島29個,黃河口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成為黃(渤)海區域水生生物重要產卵場、越冬場、索餌場和洄游通道。
同時,建設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智能化監控系統,實行全天候、多維度、陸海空立體化監控。加強日常巡護和執法監管力度,依法打擊濫采亂捕等違法行為。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區問題整改專項行動,對發現的問題逐項進行整治,2020年11月底全部整改到位。
組建了由5位院士和20名國家公園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聘請國家林草局昆明勘查設計院等國家級技術團隊,編制了設立黃河口國家公園綜合科考報告、符合性認定報告、社會影響評價報告、總體規劃等技術成果,起草了《山東省國家公園管理辦法》,制定了特許經營、社區共建等專項管理制度規定。
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為公園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東營市委、市政府把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作為重要任務,并全力推進任務落實,打造全國首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省自然資源廳成立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各項創建工作;深化技術成果,完善三項報告,科學確定邊界范圍和功能分區,深入研究管理機構設置方案;排查梳理確權海域、村莊人口、鹽田與養殖坑塘等各類矛盾沖突和問題隱患,研究制定矛盾調處方案,妥善予以解決;科學合理設置公益崗位,引導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社區轉型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傳播國家公園理念,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形成公眾主動保護、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東營市副市長李俊峰說。
據了解,東營推進出臺《山東省國家公園管理辦法》《黃河口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為加強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完善黃河口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水系連通規劃、智慧國家公園建設規劃、自然教育和游憩體驗規劃等5個專項規劃,建立健全規劃體系,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保護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國家公園建成后
不能只保護不利用
山東在組織編制《黃河口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時,統籌考慮保護與利用關系,科學評估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和資源利用的生態風險,合理劃定國家公園邊界范圍和管控分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規劃國家公園中長期建設任務,對應當保護的區域,實行最嚴格保護;對可以利用的區域,明確自然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最有效利用。
同時組織黃河口國家公園確權登記工作,依法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對劃入國家公園內的集體所有土地及其附屬資源,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探索通過租賃、置換、贖買、合作等方式,與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實現統一管理,維護好原產權人權益,實現多元化保護。對國家公園內需要退出的其他生產經營主體,制定處置方案,按規定引導有償、有序退出,全面保障權利主體合法權益。
研究設定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對國家公園內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原住居民,優先選聘為生態管護員,引導其轉產轉業。研究制定社區共建制度,通過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特色小鎮建設,保障社區居民在共享國家公園建設生態福祉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并且創新國家公園內自然資源使用監督管理制度,全面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鼓勵原住居民和退出經營主體優先參與特許經營活動,推動社區轉型發展,探索自然資源所有者參與特許經營的收益分配機制。
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新模式,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建設自然教育基地,講好黃河故事;科學開發“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實現生態保護、生態惠民、世代傳承、永續利用、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