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東海之濱的臺州,雖然沒有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但是海岸線漫長,擁有大量的山地、灘涂、海洋、島嶼、連片工業廠房等資源,風電、光電、水電等清潔新能源資源豐富。近年來,以“風光”為代表的項目發展迅速,蜂擁而至的新能源為電網帶來了新的供應點,也讓電網有了幸福的煩惱,如何全額消納成為新的探索點。
“十四五”開局之年,臺州的新能源開發方興未艾。國網臺州供電公司根據臺州能源資源稟賦與電網發展現狀,結合各縣市區地域特征和發展階段,充分融合高彈性電網、“雙碳”、源網荷儲一體化等試點示范,構建臺州新型電力系統示范框架體系,差異化打造覆蓋海島、港灣、山區、園區、雙碳示范縣、光伏示范縣等11個示范工程。
日前,隨著華電玉環海上風電220千伏送出工程順利投運,華電玉環1號海上風電項目已具備并網發電條件。該項目位于玉環市披山島西北側近海海域,是臺州市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總投資超46億元,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8.8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26.5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8.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61噸。
而在臺州玉環的最西面——樂清灣的灘涂之上,華能玉環清港漁光互補光伏電站也將在今年12月并網投運,這座年發電量最大可達1.4億千瓦時的光伏電站,板上發電、板下養魚,是生態和諧、綠色發展的典范。
根據預測,通過消納這兩個“風光”項目的年發電量,電網將可滿足40萬戶一般家庭一年用電所需。

“風光”,比你想象的更有能量。
在臺州,“風光”之外的綠電項目漸成風潮。在大陳島,氫電耦合示范工程采用新型固體聚合物(PEM)電解制氫技術,是國內首個基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綠氫”能源工程。
著力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同時,臺州供電聚焦能效提升,以數字化變革促進綠色低碳發展。8月24日,臺州市能源大數據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目前共接入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數據1900萬余條,覆蓋區域3.1萬余家企業,開發完成臺州能源全景展示、區域能源觀察、能耗雙控、電力消費指數(EPI)、中小微企業景氣指數等數十項數據服務產品,實現覆蓋區域、行業、企業多重維度能源數據實時精準監測。在頭門港,“碳達峰”綜合示范區依托能源大數據開展園區級用能在線監測分析,開展企業級能效與用能成本監測管理,實現終端用能水平全面提升。
有效輔助決策、實現市縣所三級貫通的“臺電數智中樞”也隨之上線,建立平時精準管控、戰時應急指揮的電網資源業務管控體系,打造全過程實時感知、可視可控的企業經營管控體系,以數字驅動提高整體管控水平。
在碳中和的浪潮中,每一家企業都不是局外人。臺州供電加快在全市公共機構推廣能源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改造,目前已完成臺州市中心醫院、黃巖區政府大樓及臺州全域5G基站能源托管項目,僅黃巖區政府大樓6年托管期內預計綜合節約電量250萬千瓦時。依靠省電科院等上級科研單位,臺州供電在全市開展節能診斷線下服務,為高耗能企業和典型行業用能設備如空壓機、冷凍機等開展定制化的能效診斷分析。目前,已通過對玉環雙環傳動空壓機設備的能效診斷,落地空壓機余熱再利用典型節能項目,6年合作期內項目預計實現節約電量420萬千瓦時。
截至今年10月底,臺州擁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70座,電源裝機總容量達1497.13萬千瓦。今年1~10月,臺州市新能源發電量23.85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2%,新能源滲透率穩步提升。
生態優先,讓“綠水青山”的底色不褪色;綠色能源,使臺州“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計劃到“十四五”末,臺州海上風電新增裝機260萬千瓦、光伏新增裝機200萬千瓦,實現“風光倍增”,新增電網側電化學儲能設備總容量約130兆瓦。通過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臺州電網將實現新能源的全額消納,隨著能源互聯網形態下的多元融合高彈性配電網基本建成,將促進新能源按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廣泛接入,實現多元化負荷的開放接入和雙向互動,為臺州“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