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主辦、新華社研究院支持的第三屆京師“一帶一路”論壇在珠海舉行,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名代表受邀出席,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新形勢、“一帶一路”項目如何防風險等話題展開探討。
與會代表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與蔓延,世界格局迎來許多變化,“一帶一路”建設也面臨許多新形勢,被寄予更多期望。
波黑前總理茲拉特科·拉古姆季亞表示,面對疫情大流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威脅,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國際社會必須意識到,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則沒有人是安全的,團結與合作是應對挑戰的最有力武器。
“我們需要謹記,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有差異,但更有許多共同利益,我們應在相互理解中走到一起,而不是彼此分裂和對抗。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必須共同努力拯救生命,通過發展保護窮人和弱勢群體,建立更公正、更有韌性的復蘇。共建‘一帶一路’可成為一個成功樣板,它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礎,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愿景的實現。”茲拉特科·拉古姆季亞說。
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格澤高滋?W?科勒德克表示,盡管面臨沖擊,但是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中國在促進全球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強調建構更加包容的全球化。世界也正在意識到,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就無法解決氣候變化和疫情等持續增多的問題。因此,我非常關注‘一帶一路’倡議。”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教授胡必亮表示,“一帶一路”建設面臨著新形勢,一方面,中國在國際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很多項目已經落地,給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另一方面,國內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新動能。
胡必亮說,新形勢下就有新使命和新機遇,“一帶一路”建設未來應把保障相關國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重要位置,推進公共衛生合作;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加快推進綠色轉型,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要推進真正的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年來,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也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一定挑戰。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梁昊光表示,當前 “一帶一路”項目面臨的安全形勢日趨復雜,挑戰一方面來自于部分國家國內局勢的變動,另一方面來自于部分西方國家推行單邊主義帶來的影響。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如果持續蔓延,也將給一些“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帶來一定困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所長王友明表示,要更好應對“一帶一路”項目可能面臨的風險,需要加強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國情研究,特別是密切關注其發生政治動蕩的風險,也要在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時,重視項目合規性以及所在國的社會接受度。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企業是重要參與力量。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表示,從當前來看,央企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生力軍,大概參與了3000多項規模較大的工程,民營企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80多個“一帶一路”工業園區,絕大部分都由民營企業主導建設并管理運作。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認為,中國企業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機遇與挑戰并存,做得比較好的項目,都是能在當地扎根、長期運營、受當地認可的項目,企業普遍都在相關領域有深耕經驗。
萬喆建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再推廣落后產能項目,要在綠色低碳方面做更多努力,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廣出去,既可以形成經濟效益,也可以與“一帶一路”建設理念更好結合。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