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能力5700噸/日,但資源化利用尚未達預期
廚余垃圾去哪兒了?
廚余垃圾規范收運處置是垃圾分類的重要一環。目前,山東省日產垃圾中超六成為廚余垃圾,其資源化利用程度決定著垃圾分類的成效。
廚余垃圾去哪了?如何處理?大家花大力氣分出來的廚余垃圾,到底能不能產生經濟價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在濟南、青島等全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進行了采訪。
就地處理,廚余垃圾外運量降八成
“垃圾分類很重要,廚余臟污綠桶倒,可回收物作指導,廢品垃圾變成寶……”在濟南芙蓉街,每天都有這樣一輛收運廚余垃圾的特色小車定點到商戶門前,小車攜帶兩個垃圾桶,并循環播放著濟南老藝人錄制的垃圾分類宣傳快板。
“這款小型垃圾分類宣傳車每天三次定時上門收運廚余垃圾,既督促商戶及時分類,也能養成按時投遞廚余垃圾的習慣,最大程度保證廚余垃圾隨產隨清。”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城管科負責人張現水說。
分得清,運得出,還必須得到有效處置。經過分類的廚余垃圾統一送至附近地下停車場的一處廚余垃圾處理設備,通過自動分揀、降鹽降脂、固液分離、油水分離、冷凝祛臭、殺菌干燥等工藝對餐廚廢棄物進行處理。“整套設備全自動運行,純物理烘干,產出飼料肥料原料、生物柴油原料等,讓餐廚垃圾就地變廢為寶。”張現水告訴記者,目前試點引進的2臺設備,能有效滿足轄區省政府、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芙蓉街廚余垃圾就地無害化處理需求,轄區廚余垃圾外運減量達到80%。
餐廳飯店是廚余垃圾生產大戶,與小吃街相比,堂食餐館的廚余垃圾日產量更大,目前就地處置尚有一定難度。
在濟南和瑞廣場地下垃圾房,每個商戶都有對應的分類垃圾桶,整個垃圾房還進行了高標準地面硬化,并裝有空調、排風系統等。“最初部分商戶分類不到位,我們就反復培訓,建立獎懲機制,形成各店鋪前廳分類、后廚集中收集、閉店清運至垃圾房、督導員管理、入垃圾房的閉環模式。”濟南和瑞廣場市場總監董軍良說。同時,商場聯合區城管局,保障垃圾每日清運不過夜。
“目前,濟南已配置廚余垃圾專運車269輛、駁運車3090輛,布局廚余垃圾分散式就地處置設施83處、規模化集中處理設施3座,處理能力超800噸/日。”濟南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陳振華介紹,預計今年年底日處理能力600噸的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廠將基本建成。
“三明治”堆肥,廚前垃圾單獨分類
在農村地區,廚余垃圾“堆肥”處置較為普遍。但由于國人飲食習慣高油、高鹽,堆肥“產品”易造成土壤板結,尚未被國家批準推廣應用于農業生產。為破解這一難題,青島等地進行了一些探索。
走進膠州市律家莊村村民張秀珍家中,蔬菜葉子、果皮等垃圾等被單獨收集,每天早上6點至8點投放至村里垃圾分類亭的“廚前垃圾”分類桶中。“我們自建了廚前垃圾堆肥池,采用‘三明治’堆肥模式,底層為大件垃圾粉碎的木料,中層是廚前垃圾,頂層放入菌種,經過一定時間常溫發酵,就能制成綠色環保的有機肥。”村黨支部書記蔡啟雷告訴記者,“如今村里每天外運的垃圾已由原先的34桶減至11桶,家家戶戶爭著認領有機肥。”
“現在村里干凈了、蚊蠅少了,我養的花用了有機肥,長得比去年更好了。”張秀珍看著門前的月季,心里樂開了花。
廚前垃圾單獨分類是膠州今年的創新做法,不僅有效解決了廚余垃圾終端處理產生的肥料油鹽較高問題,還實現了濕垃圾不出村、就地利用的目標。近日,《青島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施方案》出臺。“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全市范圍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100%,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0%以上的目標,并在示范區域打造農村生活垃圾零增長、廚前垃圾就地就近處理的青島模式。”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建設處副處長崔娜介紹。
仍存在末端處理滯后等問題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統計顯示,目前,山東省所有設區市和縣(市、區)全部啟動垃圾分類工作,全省已建成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達到143處、處理能力達到5700噸/日。
各地也在不斷因地制宜探索廚余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濟南市章丘區利用廚余垃圾養殖美洲大蠊,粉碎其軀體后用于蛋白飼料添加劑或藥用產品開發,是廚余垃圾處理方式上的一次突破性革命;單縣建成100余畝蚯蚓養殖基地,利用廚余垃圾進行簡單加工混入牛糞養殖蚯蚓,在農村地區也有很強的可復制性……
“雖然現階段山東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臨分類投放質量不夠高、末端處理滯后等問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管理局局長楊建武坦言,特別是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仍未完全破題。雖然餐廚垃圾可以單獨收運處理,加工轉換為粗油脂、沼氣等資源化產品,但廚余垃圾由于缺乏相應安全技術標準作支撐,難以直接用于制作有機肥或飼料。同時,山東省大多地區廚余垃圾處理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嚴重,存在結構性缺失、區域性不足等問題,由此導致廚余垃圾仍存在和其他垃圾混合焚燒等問題,總體資源化利用尚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投放、收集、運輸、處置任何環節有短板,都會影響整體工作成效。“下一步山東省將繼續探索高效、經濟、便捷、綠色的收運和處置模式,進一步完善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推動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構建前后端匹配的垃圾分類閉環處理鏈條,不斷提升資源化利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