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的潦河灌區烏石潭陂
11月26日,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在摩洛哥公布,江西省潦河灌區成功入選,為我省再添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潦河灌區是如何叩開“世遺”大門的?近日,記者走進潦河灌區,探尋這個古老灌區的千年傳奇。
三座古陂
冬日里,清清的潦河水,靜靜地流淌,似飄舞的玉帶,在沃野田疇中蜿蜒。
蒲陂、烏石潭陂、香陂,古人沿潦河自下而上梯次置陂,三座水陂相距僅8公里,見證了潦河流域千百年的變遷。
潦河發源于九嶺山脈,屬修河一級支流,分為南、北潦河,北潦河又分南、北兩支。潦河灌區引水河流為潦河。
據考證,潦河灌區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奉新縣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記載,唐太和年間(公元827年—835年),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修建蒲陂(現稱北潦閘壩)。
隨著農業灌溉需求增大,明成化十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古人又在蒲陂上游依次興建了烏石潭陂(現稱洋河閘壩)、香陂(現稱解放閘壩)。
這三座古陂,自唐、明、清延續至今,將涓涓潦河水引入奉新、靖安和安義縣境內,灌溉著33.6萬畝農田,養育著一方百姓。
順應自然,人水和諧,潦河上的三座古陂有壟口、閥道等設施,以利泄洪減少壩體受力,便利水運交通和魚類洄游,維護了河流水生物的生態。
近1200年的蒲陂、500多年的烏石潭陂、200多年的香陂,潦河灌區歷經千百年的洗禮,造福著一方百姓,是一份非常珍貴的灌溉工程遺產。
省水利廳、國家灌排委專家來到潦河灌區,現場察看潦河古陂遺跡,認為這是江南丘陵地區典型的古代引水灌溉系統工程。
治水智慧
古人深知水旱利害攸關,自古就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依水建壩筑堰的優良傳統。這三座古陂,見證了潦河流域古人的治水智慧、人水和諧。
“唐太和中,鄉人當其折處,鑿渠導水,為蒲陂堰,受河流以溉田,凡千余畝。”這是關于蒲陂的最早文獻記載。
“筑土堤計長三十里,防其泛濫,為閘十六,以時蓄泄。蓋自唐至今,為有利鄉千余年矣”。當地鄉紳對蒲陂進行修葺,使用松樟固基,塊石填筑,“三合土”涂刷壩面。
“自成化十二年,從善鄉(今奉新縣干洲鎮)余鼎漢請于官,率本鄉民戶,鑿石山嘴,通河流,行三四里許,至從善灌田萬余畝,一鄉賴之。”
清乾隆十六年,當地民眾修建香陂,同治三年,在沿山旁鑿石開圳200余丈,始得通流,灌田7000畝。
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潘澎告訴記者,這三座古陂凝結了古人智慧,由下而上依次筑壩引水,自流灌溉,體現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合理性,選址注重因地制宜。
三座古壩工程選址均在河流彎道處,可增大陂堰蓄水面積,減少水流對陂壩的沖擊力。烏石潭陂利用河中巨石筑壩,陂壩泥沙淤積少,不用“淘灘”,對壩基的危害較小。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潦河三座古陂與現代的攔腰橫切筑壩不同,均屬于非正交堰壩類型,即在潦河河道中斜彎曲線筑陂,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
九嶺山脈多山洪,來勢兇猛,沒有鋼筋水泥的潦河陂堰,極易被洪水摧毀。研究人員發現,同樣的洪水來襲,非正交堰的堰上水頭更低,從而堰壩受到的水流剪力更小,有效地提升了堰壩的生命周期。
古人修筑蒲陂、烏石潭陂、香陂,均采取非正交堰壩技術,有意延長了堰壩的長度。潘澎說:“雖然表面看起來耗費了更多的筑陂材料,實際上減少了人造工程對大自然的干預,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由靖至烏石潭,潭之中兀然巨石,砥柱中流,鄉民因之為陂,乘地勢而重以人工,由大河激水已入圳,圳外逼近河干,護以長堤,植木成林,郁然深秀。”
依河中巨石修陂,在河道與圳渠間護以長堤,植木成林,足見古人的治水智慧。如今,烏石潭陂依然在發揮灌溉、發電作用,長堤變成了“古陂群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光。
“堰會”管水
水資源是公共資源,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也歷來屬于公共事務。我國傳統農業水利系統的管理體制,形成了“官修”“官督民修”和“民修”等不同類型。
潘澎告訴記者,潦河三座古陂均屬“民修”,體現了“率請于官,民修主導”的水利管理演變過程。潦河灌區的古人們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開創并完善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水利管理制度,建立鄉規,訂立民約,和諧管水。
為長久計,蒲陂《堰關》一書設有章程,履畝丈田,購買三十畝田作為蒲陂每年的維修費用。烏石潭陂灌區建有“堰會”,設立堰長,并可世襲。
2012年4月,西潦管理站職工在巡查渠道時,在靖安縣仁首鎮庵里地段發現了一塊清同治五年的石碑,刻有用水章程契約:
“鄉有定例,名有章程,若不銘石,何能禁止。每年清明日起,分上中下字號。上字田,清明日,日出放水,日沒付中;中字田,日沒接手,日出付下;下字田,日出接手,日沒付上。”“亂放水者罰錢一千六百文,把車下圳罰錢一千八百文。”
烏石潭陂的渠道,水分為南北兩圳,南邊灌溉靖安農田,北圳灌溉奉新農田。因北面地勢較低,古人在北圳放一焉木抬高地勢,并明確“靖水灌靖田,余水灌奉田”的用水鄉規。
奉新縣干洲鎮是這三座古陂的主要受益鄉鎮,因“干”得名,正是陂堰的建設,使過去干涸之地,變為豐腴之地,體現了陂堰的生態修復作用。
潘澎告訴記者,三座陂堰的修建,對糧食產量增長、農田灌溉條件的改善,推動土地墾殖和農業生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進村落與族群發展。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專家研究發現,潦河灌區核心區干洲鎮從宋代的24個村落11個族姓,到清朝增長為131個村落33個族姓,極大地促進了流域土地開發和人口繁衍。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澇、水土保持等綜合功能的大型灌區,已建起了7座引水大壩、7條引水干渠,滋潤著靖安、奉新、安義的33萬畝良田,守護著這片糧倉。
為挖掘和保護優秀水利文化遺產,潦河工程管理局搶救性修復了一段蒲陂,建起了烏石潭陂文化園,在香陂辦起了“江西省潦河灌區文化展示館”,從灌區工程、人文、歷史、生態多個角度,全面詮釋潦河灌區的深厚文化底蘊。
11月,潦河灌區不負眾望,成功“申遺”,在世界灌溉工程史添上了絢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