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鄱陽湖余干縣康山段看到,成群結隊的豆雁、白鶴、灰鶴正在覓食、棲息,成為湖區觀鳥的一道風景線。成群的候鳥來這里越冬,是上饒強化濕地生態修復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饒以推進河湖長制工作為抓手,持續加大鄱陽湖國際重要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形象得到顯著提升,美麗濕地生態環境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麗名片。
濕地功能不斷優化。為加強濕地重點區域的保護,上饒先后建成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共16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0處、縣級1處,保護濕地面積59.04萬畝。國家級濕地公園全部按照“智慧濕地”要求打造,實現濕地流域內鳥類棲息地及所屬鳥類的全方位視頻監測,為候鳥提供一個安全的棲息環境;濕地科普宣教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通過新增濕地課堂、小微濕地等多元化現場宣教方式,切實提高公眾保護濕地的意識。
濕地補償逐步擴面。2018年以來,上饒積極爭取上級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資金5000余萬元,開展社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40余個;補償沿湖因濕地候鳥遷徙造成損失的農作物累計6萬余畝,涉及湖區170個行政村,受益農戶5.8萬戶。
濕地效益明顯放大。隨著濕地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東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水草和候鳥,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觀鳥經濟為當地發展和生態旅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給老百姓帶來豐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