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濰坊市首條高架快速路寶通街快速路全線通車,該市邁入立體交通快速路時代。當日伴隨著各出入匝道的正式放行,市民紛紛駕車駛入,感受快速路帶來的便捷。記者從寶通街和平路上橋入口處駛入,不到10分鐘就到渤海路。“太通暢了,出門完全不用擔心堵車。”體驗完快速路后,開出租車23年的潤通志愿服務隊隊長王洪玉忍不住點贊。
寶通街快速路是濰坊市委、市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回應群眾暢通出行需求、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著眼城市長遠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快速路西起和平路、東至志遠路,全長約10公里,跨越青年路、新華路、渤海路等11條主要道路,設置5組、7對出入口,總投資28億元,采用全線高架形式,高架為雙向6車道,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地面雙向8車道。高峰時段通行能力可達現有水平近兩倍,高峰時段區間通行時間將由現在的半個多小時縮短為不足10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寶通街快速路自立項招標到通車,歷時258天,實現當年立項、當年開工、當年通車,創造了城市快速路建設的“濰坊速度”。從2021年4月17日凌晨兩點封路進場,到如今提前120天通車,面對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濰坊市城投集團總工程師侯紀軍用“一切皆有可能”來形容。
起初,濰坊市委、市政府就成立由市級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單位及相關區參與的工程建設指揮部,建立“日通報、周調度、月考核”和“獎優罰劣”工作機制,推動創造了一流的工程速度和質量。
“我們澆筑混凝土49.6萬立方米,使用鋼材7.7萬噸,開挖土方83.9萬立方米,前后投入人力14567人、各類機械3967臺架。”在侯紀軍看來,“速度”來自于強有力的執行力。剛開工時,指揮部就協調項目部和各總包方加大施工力量、周轉資金傾斜,加大專業裝備配置密度。施工高峰期,大型旋挖鉆機、重型起重機等進場160臺套,施工人員3000余人,幾乎是同等條件、正常建設速度下所需人數的兩倍。
“原材料都是優中選優,需要自檢、互檢、專檢,過三道關才能進場。”作為參建單位,山東路橋集團負責鳶飛路到和平路段,項目經理李培慶說,通過源頭控制、過程控制、結果控制,打造成放心工程、優質工程。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部、指揮部、監理、設計院、檢測中心等各自為隊,每天在現場“溜達”,對施工工藝、施工流程、施工工序進行層層把關。每天工人退場后,抽樣人員進場,對當天施工的部位抽樣,送到第三方專業機構檢測。“十幾種部位每個部位至少抽三組‘試塊’,拿去進行成品檢測。”李培慶說,以混凝土為例,通過混凝土“試塊”試壓驗證其強度。
針對這一施工難度大、施工工藝復雜的市政立體交通項目,濰坊市堅持樹立行業標桿、打造百年工程。從項目建設伊始,就嚴格按照“魯班獎”申報要求進行全程質量控制,抽檢各項指標達到“全優”。邀請國內高水平專家和多位勘察設計大師多次論證,采取現場踏勘、交通調查、交流座談、專家論證等形式,不斷優化完善快速路實施范圍、建設形式、節點方案等。
同時,嚴格按照標準把控施工工藝、隱蔽工程、檢驗檢測等各個環節,分標段設立現場管理組,確保工程高質量、零缺陷。對工程建設過程中市民反映的訴求、提出的建議建冊登記,入戶走訪群眾2000余人次,回復意見建議700余條,不斷優化工程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