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工信廳公示了2021年福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名單,擬認定福建龍凈脫硫脫硝工程有限公司的“多污染物協同治理裝備(SSC-SN90)”等7個產品為國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50個產品為省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或關鍵配套基礎件。
“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是指省內企業首家自主研發或國產化制造的成套裝備、單機設備及關鍵配套基礎件。包括國內首臺(套)和省內首臺(套)兩種基本類型。
近年來,福建鼓勵裝備制造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攻克“卡脖子”技術,研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并助力這些國產裝備走向市場。
激勵研發 “大器”輩出
2021年9月,隨著福州地鐵4號線城門站右線盾構接收井破墻而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由廈工中鐵自主研發的雙模盾構機在福建首個雙模盾構區間雙線順利貫通。
“常規盾構機模式單一,要么應對軟土層,要么應對硬巖層,但施工中往往短短數百米就有不同地層。若使用不適合的盾構機,效率低、損耗大;投入兩臺不同設備,成本又大大增加。”廈工中鐵相關人士說,“我們的EPB/TBM雙模盾構機能實現土壓和硬巖模式切換,解決了區間地層交替變化的適應性問題。”
如今,廈工中鐵已衍生研發出針對不同地層的雙模乃至三模盾構機,相關產品已推廣到廈門、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
我省是全國較早開展首臺(套)認定和扶持的省份,早在2014年就出臺了《福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和扶持暫行辦法》。2021年8月,我省修訂印發了《福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和扶持實施細則》,以我省“六四五”產業體系發展所需作為重點認定領域,制定一系列補助政策。
2014年至今,全省共認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80臺(套),涉及專利1000多件,涵蓋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工程機械、環保裝備等領域,價值超百億元。
“通過支持企業研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進一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研發新產品470多臺(套);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推動申請專利1500多件;進一步促進企業規范質量管理,形成同類產品標準2000多個。”省工信廳裝備處有關負責人說。
破除瓶頸 推進應用
采訪中,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研發首臺(套)最大的擔憂在于突破了“卡脖子”技術,卻又被市場“卡了脖子”。
在龍巖,龍凈環保研發的“HLT型高溫復合濾筒塵硝協同脫除裝備”是2020年認定的國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
“我們將無機纖維濾筒粉塵過濾和SCR脫硝兩種技術有機結合,進行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龍凈環保技術中心創新二處處長余曉鋒介紹,新裝備具有工藝流程短、占地面積小、運行成本低、無廢水排放、工況適應性強等優點,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但新研發的裝備沒有經過市場驗證,會不會有問題、能否達到所宣傳的效果,作為采購裝備的客戶,自然會有疑問。”余曉鋒坦言。
一項“定制”保險極大緩解了產品面世后買賣雙方的“焦慮”。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組織和指導我省機械裝備企業申報保險,并提供保費補貼。目前,龍凈環保、馬尾造船等企業的59個項目投保,涉及清潔高效發電裝備、大型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輕工機械四大類,保險金額約3億元,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45億元。
“這一政策性保險最大的優勢,就是將新裝備因潛在質量缺陷所導致的經濟賠償轉嫁給了保險公司。”余曉鋒說,這不僅打消了客戶對新裝備的使用顧慮,還激發了制造企業創新研發積極性。龍凈環保研發的“干法煙氣脫硫除塵脫汞一體化裝備”在投保首臺(套)保險以來,共新增銷售72套同類別裝備,合同金額逾24億元。
此外,我省還在全國率先組建了由省內機械裝備制造企業、裝備用戶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90家單位參與的省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與首臺(套)示范應用聯盟,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對于應用我省認定的國內或省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企業,還給予不超過設備購買單價15%的補助,最高可達100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動態更新《福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進一步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合作,增強首臺(套)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能力,促進技術含量高的首臺(套)應用。”省工信廳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