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加快建設
步步精心,為高精尖需求“加碼”
1月3日23時,位于三亞崖州區創新路旁的工地上,依舊燈火通明,500余名工人密切配合,抓緊推進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項目建設。
放眼望去,這個占地面積約124畝的“大家伙”整體骨架初見雛形。U型結構的學術交流中心已完成主體施工,猶如一個展開雙臂的大鵬,面向大海。
位于學術交流中心兩側的9棟方形建筑,未來將分別用作深海重載裝備實驗室、海洋信息感知技術實驗室、航海智能裝備測試與智慧航運研究實驗室等。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項目將為深海重載作業裝備、深海新能源開發裝備、深海探測裝備、海上智能無人裝備、深海平臺作業監測與安全保障、深海通信和導航等領域的科研和產業化提供平臺支撐,打造全國深海科技領域研發的開放式共享基地。
側耳傾聽,海浪聲交織著施工作業聲不絕于耳。基礎底板施工、砌筑工程施工、裝配式鋼結構施工、外幕墻施工、試驗臺座鋼骨架施工……頭戴黃色安全帽,身穿貼有安全反光條施工背心的工人正鉚足了勁干活。
“項目由學術交流中心和9棟單體建筑構成,包括多個專業施工內容,相同專業又存在多個分包單位,協調組織不力將會對工期產生影響。”項目施工方、中建六局執行經理常曉龍透露,多專業的施工組織是項目建設的難點。為克服困難,項目使用數字化施工仿真優化技術,引入智慧工地系統,對項目工期、質量、安全進行全方位在線管理,智能測量工具對實體質量進行檢測,安裝43個攝像頭實現施工場區全覆蓋,隨時掌握現場情況。
作為高精尖的科研公共平臺,項目建設少不了碰到一系列難題。5號樓超長水池施工如何保證池體一次澆筑成型且沒有施工冷縫、7號樓大型離心和聚波測試平臺及其配套混凝土結構的施工精度如何確保誤差在2毫米以內……
一系列的施工挑戰,既考驗工人的施工水平,也檢驗著施工方的工程組織能力。
在5號樓施工現場,施工方事先參數化設置水池底板混凝土不同配比、不同養護方式等數據,對備選施工方案進行模擬,標定對流系數和導溫系數,對大體積水池進行多方案溫度場、應力場的仿真模擬,自動生成各方案混凝土裂縫產生比率,而工人則精細施工。而在7號樓內,工人則對精度要求高的圓形池壁采用專門定制拼裝木模板,在現場即將具備施工條件時同步加工定制木模板,無縫銜接下步工序,滿足精度要求的同時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緊抓質量不放松,我們和時間賽跑。項目總投資近29億元,預計今年年底完工。”緊盯著施工實時大屏,常曉龍一邊說一邊拿起了對講機,提醒相關工位注意事項。( 來源: 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