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涇縣太園廢棄石子場治理工程區,山體被綠植整體覆蓋,采場平臺上一排排松柏立于草叢中,近4萬平方米的治理區與周邊山體渾然一體。太園廢棄石子場位于涇縣城北,為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曾一度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環境帶來諸多影響。近年來,當地對該礦山實施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開展危巖及崩塌防治、土地恢復及礦山復綠,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恢復礦山地質地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礦山生態修復,功在青山綠水,事關民生福祉。“市場化是礦山生態修復的現實路徑和必然選擇。”前不久召開的安徽省市場化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推介會上,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以來,全省共摸排廢棄礦山3538個,壓占損毀面積2.95萬公頃。“十三五”期間修復礦山2516個、面積1.65萬公頃。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修復、誰受益”原則,我省運用市場化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通過明晰自然資源產權、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生態資產開發、生態補償等方式,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消除礦區地質災害隱患,重塑受損的地形地貌,把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變為郁郁蔥蔥的綠水青山。
市場化推進礦山修復新路徑,我省探索3種模式,分別是PPP模式、自然資源利用模式、整合資源綜合利用模式。PPP模式,即政府以財政資金年度返還的形式給予社會資本經濟補助,由政府出資方與社會資本方注冊成立項目公司,負責項目的設計、建設、融資、運營和移交。自然資源利用模式,充分考慮因削坡減荷、消除礦山地質災害隱患等產生的土石料及原地遺留的土石料,無償用于修復工程;確有剩余的,由地方政府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對外銷售,銷售收益全部用于本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整合資源綜合利用模式,即“以用定治”,引入社會資本對礦山修復利用進行總體規劃設計,以此為基礎來實施修復工程、優化空間布局、導入相關產業。
當前,我省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改變以財政資金投入為主、為治而治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積極探索“以用定治”市場化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新機制,謀劃建立市場化修復廢棄礦山項目庫,目前已入庫項目60個,其中基本符合“以用定治”理念的項目14個。
生態惠民,生態為民。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和實施,建立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庫和生態產業項目庫;完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路徑,定期從各地遴選一批具有市場化潛力的優質項目,適時召開推介現場會;強化產權激勵、發展綠色交易市場、開展碳匯森林行動、加強財稅支持、創新金融扶持等,加大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支撐機制,謀劃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研究項目、生態保護修復監測監管平臺建設、科研人才梯隊建設等,支撐礦山生態修復,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來源: 安徽日報 記者 夏勝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