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白鶴灘水電站右岸16號百萬千瓦機組完成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這意味著這座全部為我國自主研發制造、被譽為世界水電行業珠穆朗瑪峰的水電站距離建成完工只差一步之遙。
負責右岸16臺百萬千瓦機組安裝工作的是中國能建葛洲壩機電公司白鶴灘項目部,十幾年前,他們也是三峽工程裝機調試的主力軍。
白鶴灘水電站管母安裝施工
項目部副經理孫嘉睿告訴記者,項目團隊中八成以上都參與過三峽工程的建設,可以說是從三峽工程就開始培養的一支青年隊伍。
白鶴灘不同之處
三峽水電站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而白鶴灘水電站為百萬千瓦,這是目前世界之最,同時,它還頂著多項世界紀錄。比如,尾水調壓室規模世界第一、300米級高拱壩抗震參數世界第一、無壓泄洪洞群和地下洞室群規模世界第一。這也就意味著,雖然三峽工程為這支團隊超大型水輪機組的安裝積累了很多經驗,但白鶴灘這個水電巨無霸無疑難度更高,挑戰更大。
電纜廊道正在進行電纜敷設
“以線棒的安裝為例。”孫嘉睿介紹,線棒就如同電機里的銅線,右岸機組的線棒每根長約4米多,重達160斤,共1300多根,安裝誤差需要控制在3個毫米,相較于三峽時期,提高了2個毫米的標準。機組擺度原先要求控制在0.2毫米內,現在也提高到了0.15毫米。
“2毫米看起來不起眼,但1根誤差2毫米,1300多根影響的就是整個機組的搭接面積。”他說。
單機容量最大直接的體現便是出口電壓最高,這對于整個現場施工來說便需要相應的安裝標準和嚴格的工藝控制。
技術人員檢查嵌裝完成的機組線棒
為了保質保效的完成任務,技術創新成了他們不竭的源動力。孫嘉睿說,項目團隊在三峽經驗的基礎上,首次將三維激光測量技術、納米技術、BIM技術等引入到巨型水輪機組的安裝施工中,為精細化施工提供保障。
他介紹,BIM技術主要應用于電纜鋪設、管路安裝等方面,將電纜的走向進行三維立體建模和二次設計。比如從哪一層橋架走,拐到哪個設備下面,走什么樣的路線,哪根在前哪根在后,利用空間計算,讓電纜的鋪設交叉更少,減少干擾。在沒應用這項技術之前,電纜鋪設過多時會攪在一起,這就要將電纜抽出,重新規劃路線,既影響效率又消耗材料和人工。右岸機組電纜出線豎井單回路長約800余米,高度的落差提高了安裝難度,“如果僅依靠人工測算,尺寸控制不好可能最后管母都對接不上”。現在依靠三維激光測量技術,可以準確標注出整個線路的空間坐標點,將設備安裝精確定位到毫米級。在孫嘉睿看來,從三峽到白鶴灘,不僅考驗著團隊的工藝水準,更考驗著技術的革新,只有在傳承中創造,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快車。
白鶴灘水電站15號百萬千瓦機組轉子吊裝
2022年27歲的黎成,從2019年大學畢業之后便進入到了白鶴灘項目部,如今已經是卷線隊的技術負責人。與團隊里的很多前輩相比,他沒有那么多的水電工作經驗,遇到問題也會束手無策,但有時,年輕人的一些創意、點子,也會為老師傅們帶來啟發。比如由他的團隊設計發明的一款絕緣耐壓工裝,小巧方便,讓原本需要一周時間的耐壓試驗可以縮短至兩三天。
為了滿足高電壓的施工安全需求,他們創新采用了透明材料打造可視化無塵下線工棚,既可保證下線工作區域的密封性、隔離性,又能時刻觀察內部的施工情況和安全隱患。
黎成正在測量機組線棒
對黎成來說,作為一名水電人,沒能參與三峽工程是他最大的遺憾,但他也極其有幸,能夠參與到白鶴灘這樣的世界級水電站建設中。
“我入行不過才兩年多,經驗還需積累,技術也還要磨煉,白鶴灘2022年7月便會建成收官,我期待著它全部投產發電的那一天,也期待著未來能夠投身建設更多的大國工程,為國家造出下一個白鶴灘。”他說。見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