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月19日電 題:邁向世界一流企業新征程——解碼江銅集團“三年創新倍增”
新華網 戴艷 王曉震
航向清晰,方能行穩致遠。
過去三年,中國銅工業的“領頭羊”——江西銅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江銅”)主動謀變,以科技創新為切入點,實現“三年創新倍增”。
產值4552億元,較3年前翻了一番;《財富》世界500強排名225名,較3年前上升了145位……2021年新鮮數據出爐,重重壓力之下,這個有色金屬工業領域的老牌國企如何實現“二次飛躍”?又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下,邁向世界一流企業新征程?一起走進江銅、發現江銅、解碼江銅。
科技創新鍛造“最強大腦”
在江銅中試基地,一排碩大的機器正生產出頭發絲五分之一粗細的銅銀合金線,這是我國目前能生產出來的最細的銅絲,是新能源汽車的支撐產品。
“這類產品過去我們只能依賴進口,而且價格非常高。”江銅研究院副總經理陳巖介紹,為了打破壟斷,江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今,這項“卡脖子”難題已經破解,江銅自主研發的銅銀合金線線坯可拉出直徑0.016毫米微細線至百公里不斷線,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單純從現金流來說,從兩千億元到四千億元,不是最難的,最難的就是創新。”江銅集團黨委副書記汪波說,江銅的倍增計劃是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實現的,創新的第一個切入點是引進人才。
筑巢引鳳、為鳳筑巢。3年間,江銅累計投入研發資金150億元,建設了一流的研發大樓和中試生產基地,購置了世界一流的科研設備,引進領軍科學家8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20多人,為創新發展鍛造了“最強大腦”。

江銅生產出的高品質銅銀合金線。新華網 戴艷 攝
29歲的北京大學博士蔣久陽畢業之后來到江銅研究院負責礦物參數自動分析系統,“科研人員都夢想有自己的實驗室,江銅不僅讓我夢想成真,實驗室還對接生產一線,成果直接服務于企業生產和行業發展”。
科研創新增強了產業韌性,攻克了生產技術難關。
利用“化學硫化”“超低品位銅尾礦高效回收”等新技術,從廢水中萃取硫化銅,從低品位礦石中提取銅,從尾礦中回收低品位銅精礦。
“這臺680m3超大型浮選機,是我們自主聯合研發的全球最大容積的浮選機,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掌握超大型浮選機關鍵技術的三個國家之一。”讓江銅德興銅礦礦長吳啟明自豪的“超級工程”,獲得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3年時間,江銅科技創新成果增效近10億元,專利授權增加400余件,省部級獎勵科技成果7項。
產業升級造就“最優結構”
用未來思考今天。3年來,江銅始終堅持“全產業鏈”思維,通過兼并、收購、重組、資本運作等方式實現協同發展。
在國內,江銅集團不斷“南征北戰”:加注北方的投資,構建支撐環渤海經濟發展的“江銅牌”銅基產業帶;成功打造有色產業合作共贏的華南生態圈。
在國外,發力境外投資,間接持有第一量子股權,增強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接連完成一個又一個重大項目,為江銅產業全面升級,結構持續優化打下堅實基礎。
“資源為王”是礦業行業不變的定律。經過數年開采,江銅旗下骨干礦山資源儲備陸續進入礦山末期。在搶占上游資源的同時,江銅不斷向銅產業鏈下游延伸。

江銅耶茲銅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新華網 王曉震 攝
2021年,江銅耶茲銅箔有限公司在原有成熟標箔生產的基礎上,緊跟市場需求,開始發力鋰電銅箔領域。“目前公司年產鋰電銅箔15000噸,成為頂級科技公司和一線新能源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江銅耶茲銅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芳恩說,此舉助力公司年利潤達到2.4億元。
在新材料領域,江銅正在從“0”到“1”的質變,碳納米材料、銅合金線材和金屬基復合材料三張王牌有望最先打出,成為公司新增長點。
早期的鑄造和冶化裝備大都從國外引進,江銅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輸出”的技術應用模式,自主創新多項“拳頭”產品。
“銅冶煉圓盤澆鑄機”銷往全國,“智能捅風眼機”通過實踐檢驗,江銅實現了從產品輸出向技術輸出的升級,延長了產業鏈,培育了價值鏈。
以人為本打造“最暖企業”
“每一位江銅人都了不起!”江銅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鄭高清無比驕傲和自豪地為江銅人點贊。
3年來,江銅全方位改革“選、育、用、留、酬”體制機制,給予各類人才展示能力的平臺,讓員工看到希望。
技術工人繆國斌練就了一項絕活,可以從生雞蛋外殼鉆洞而內膜不破。“鉆生雞蛋需要精準控制力量,從而提升加工的精度。”繆國斌靠過硬的技術職級得到晉升,收入同步增長,“這三年,我多掙了數萬元。”
讓工作勤奮、能力突出、業績出眾的員工,能夠得到更可觀的回報。2019年,江銅試點員工職位體系考核,打通晉升通道。2020年,公司8家職位體系試點單位1096人獲得職級晉升,占參與試點員工的19%。
“勞模創新工作室”是江銅的一大特色。加工事業部的“萬胤明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得國家專利8項,創造經濟效益1279.39萬元。“公司鼓勵創新,更獎勵創新。”萬胤明憑借高密齒熱管項目獲得2萬元獎勵,從技術員成長起來的他,現在已是銅管分廠副廠長,參與多個項目成果轉化。
2019年以來入職江銅的優秀畢業生,每月可獲得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津貼。同時,他們還專屬一系列培養“套餐”,能夠獲得大量能力提升資源和職業晉升機會。

2021年,德興銅礦4號庫迎來數百只天鵝。新華網發 張偉峰 攝
江銅的以人為本還體現在生態保護和治理上。3年來,江銅在環保上投入超過96億元,生態治理花了將近15億元。
德興銅礦4號尾礦庫碧波蕩漾,成群的天鵝嬉戲覓食。“以前只有幾十只,今年有幾百只了。”攝影愛好者張偉峰每年冬季都會去拍“天鵝湖”,天鵝一年比一年多,說明礦山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目前,江銅擁有國家級綠色礦山6家,3年完成生態修復面積360公頃。
堅持改革創造“最大潛力”
2021年11月,江西省委書記易煉紅到江銅調研,充分肯定了“三年創新倍增”成效,寄予江銅“四個勇當”新期望,鞭策和激勵江銅繼續挑大梁、打頭陣,向著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進軍。

江銅貴溪冶煉廠航拍畫面。新華網發 貴溪冶煉廠供圖
鄭高清說,3年來,江銅發生著的每一點變化、經受住的每一次考驗、所取得的每一份成績,得益于國家國企改革的大環境,得益于合作伙伴的支持,得益于員工的拼搏付出。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唯有改革,才能激發潛力,攻堅克難。
——供給側改革方面,有序退出無效資產。2020年8月,江銅果斷關停東同礦業,資產轉讓,人員全部分流安置。江銅勇闖改革“深水區”,將與國家產業政策不相符、與戰略不相適應的無效或低效企業果斷出手。
——企業職能改革方面,陸續剝離企業社會職能。近年來,江銅所屬各單位17個社區、14790位退休人員,以及其他社會職能全部移交當地政府。改革后的江銅輕裝上陣,獲得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發展環境。
——產權改革方面,堅決推動體制創新。2021年4月,江西銅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完成注冊,成為江銅七家實行混改的企業之一,也是江西省“百戶國企混改企業”之一。
——機制改革方面,既做到責權明晰,又做到協同發展。自2020年開始,江銅推進“大協同”管理,彌補跨單元管理裂縫,從而獲取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大協同”管理實施僅一年時間,就讓公司獲得了千萬元收益。
隨著“三年創新倍增”的實現,江銅發展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鄭高清表示,今天的江銅人,將再次以奮斗者定義自己,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全面開啟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