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勝出的50家公司,選自359家候選者,他們大多為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以及知名的中國大型企業。
《財富》(中文版)向37736名中國企業管理者發放了調研問卷,邀請他們為心目中最受推崇的公司打分——綜合得分包含了9大維度:產品/服務質量、創新能力、管理質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財務狀況、長期投資的價值、社會責任、資產的合理使用、全球化運營的有效性。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國“最受贊賞的公司”坐席發生了不少變化。
最失落的公司非百度莫屬,它是前幾年榜單中TOP20的常客,去年更是以第二名的成績逼近冠軍之位,但這次一落千丈,掉到了50強的最末位,險些跌出榜單。雖然百度今年業績回暖,但是接二連三的人事震動和日益模糊的戰略定位,未能為它挽回業內口碑。
BAT中的另外兩位引人注目的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雖然穩住了自己在前十名陣營中的坐席,但是其排名也略有下降——阿里巴巴由去年的冠軍跌落至今年的第4名,騰訊由第9名變為第10名,同為互聯網公司的京東則從去年的第4位下降到第17位。
華為、格力、海爾、小米分列前四,成績奪目。華為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智能手機生產廠商,格力成為美國、加拿大空調國家標準制定者,還獲得了SGS全球首張北美認證授權的實驗室證書,海爾的零售量繼續蟬聯大型家電品牌的全球第一。
除此以外,這次的黑馬選手大多出自傳統行業,包括寶武鋼鐵集團(從第65到第12)、中石油(從第128到第34)、中國黃金(從第234到第27)。
僅從排名上來看,國內互聯網的熱潮已經有所減退,實體經濟正在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
其實,如果我們查看歷年來“最受贊賞的公司”各項分數的重要性排序,就會發現,大眾對于企業的印象評價,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9大維度中那些與財務相關、容易量化的維度固然重要,但人們更加欣賞那些創新能力、管理質量、社會責任等能為組織帶來長期價值的軟實力。中國企業在做大做強之余,也越來越被寄予期望——只有內外部兼顧、長短期并舉、當前價值和潛力價值并重,才能真正受到人們的“贊賞”。
另外,榜單調研者還邀請受訪者為候選企業的聲譽打分,每個行業都選拔出綜合得分最高的前5名,由此誕生了“2018年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行業明星榜”。房地產行業中的萬科、多元化企業中的招商局集團、食品飲料業的貴州茅臺、制造業領域的中國中車……分別在各自的行業中拔得頭籌。
當然,“受贊賞”這件事離不開企業的“光環效應”。
越是活躍和曝光在公眾視野中的企業,比如處于熱門行業、從事B2C業務(觸及到更多普羅大眾)、高調做品牌形象,就越容易被大家“惦記”。一些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有可能“養在深閨人未識”,盡管不能上榜,但它們依然是中國經濟體中有力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