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10月1日開始,騰訊、騰訊金融科技聯合銀聯,通過“微信香港錢包”,為香港用戶在內地消費提供移動支付服務,也就是雙向跨境支付。
在此之前,香港居民要在內地消費先要在入境時將港幣兌換為人民幣,返港時再將手中人民幣兌換為港幣,換匯的差價且不論,其過程就足夠費時費力。
而雙向跨境支付意味著,今后香港居民再來到內地消費的時候,只需打開“微信香港錢包(WeChat Pay HK)”,便可像內地居民一樣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支付,微信錢包將自動將所付人民幣金額轉換為港幣,在用戶錢包余額或是事先綁定的銀行卡賬戶中扣除相應金額。
不過,目前尚有額度限制。如用戶未通過身份認證,每個已綁定信用卡/銀行賬戶的微信香港錢包賬戶于內地商戶交易不得超過港幣25,000,單筆交易不得超過港幣10,000。
據香港統計處統計數據,目前香港約有52萬人長居廣東省,除了定居的香港人,也有越來越多港人來內地旅游、消費。2017年由香港進入內地的港人次數達到8000萬,累計花費超過300億美元。
但當港人在內地的通行、旅游和消費越來越方便的時候,面對所有消費的最后一個環節——支付,卻依然存在不少限制。近年來香港的移動支付發展很快,微信支付、支付寶都在香港做了本地錢包。但一旦跨境回到內地,香港本地錢包反而無法使用,而港人在內地開設銀行賬戶的手續也非常繁瑣。
雙向跨境是微信香港錢包的又一個新功能落地,而作為首家提供雙向跨境支付的支付工具,這也意味著內地清算市場正式對境外支付機構打開。
據36氪了解,在中國人民銀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支持下,這次合作將由財付通、微信香港錢包、中國銀聯以及銀聯國際四方共同完成,四方的合作模式為:香港用戶在內地使用微信香港錢包進行消費后,產生的資金結算流程將由微信香港錢包對接銀聯國際,再由中國銀聯對接財付通,轉接交易并清算資金。
目前,微信香港錢包已支持用戶綁定中國銀行(香港)、工銀亞洲、大新銀行和中信(國際)的儲蓄賬戶及香港任何銀行的Visa和Mastercard信用卡。還可以通過匯豐、渣打、花旗、恒生在內的香港17家銀行的直接付款授權充值。
此外,用戶可在線下門店使用現金充值,全港的7-Eleven便利店、Circle K便利店和麥當勞餐廳均支持此項功能。
為此,騰訊已經接入了不少國民級應用場景——首批即接入12306鐵路售票、滴滴出行、美團、大眾點評等平臺。也就是說,港人在內地用微信錢包可以買高鐵票、打車、點外賣、訂酒店等。
隨著國內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海外是每一家成熟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會覬覦的市場。而移動支付,可以說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出海的典型樣本。
關于騰訊移動支付出海的邏輯,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陳起儒曾表示,“騰訊在境外支付業務布局上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是通過跨境支付滿足中國游客境外旅行的支付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在微信用戶量比較高的地區申請當地的支付牌照,以本地錢包向當地居民提供吃穿住行一站式的服務。”
在第一條路徑下,騰訊移動支付目前已支持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的合規接入,支持超過13個幣種(包括人民幣)直接交易。
在第二條路徑下,騰訊有已經迅速打開市場并有著成熟應用場景的微信香港錢包,其馬來西亞錢包也在今年7月正式上線運營。
從滿足國人在海外的支付需求,到在境外地區申請當地支付牌照做本地錢包,再到如今的滿足境外用戶在中國境內的支付需求,騰訊金融科技的國際化探索已經走入第三個階段——連接境外支付機構和內地支付清算市場,讓兩個市場真正開始了互聯互通。